每个孩子都可培养成天才?_孩子早教的噱头揭密,你中招了没?
发布时间:2016/4/22 13:31:22点击:466来源:www.bb2020.com作者:小宝宝
【噱头4】每个孩子都可培养成天才?
关键词:天才培养
全景展示
有很多机构,在宣传时会声称通过培训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天才,甚至市面上也充斥了不少相关书籍,不搜不知道,一搜一大堆:把孩子培养成天才,每个孩子都是天才……尤其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被推广后,更是有商家打着多元智能的幌子,孩子这个方面不行那个方面行呢,深得父母心,更是“巧妙机智”地用了加德纳的理念当做自己的宣传口号。
消费者采访
消费者1:我觉得,每个孩子肯定会在某个方面是天才。我家孩子听到音乐就扭屁股,我就给她报个舞蹈班,结果上了几次以后,天天哇哇叫着死活不去。后来发现特喜欢涂涂画画,我就给她报了个班,结果上了画画班以后,回家反而不乐意画画了,郁闷。
消费者2:平心而论,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,望子成龙的心态谁都有。也许我的孩子没有先天的优势,但我觉得,只要好好培养,我的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小天才。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几年,不好好培养,错过了关键时刻怎么办?能报的班,就一定要报!多花点儿钱算什么?
专家解读
施建农,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,博导。曾任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主席。
施建农:从科学界定讲,“天才”儿童在儿童群体中只占1-3%
对于那些智力发展比较好,学业表现非常有些的儿童或学生,叫法不尽相同,有人用“天才”,有人用“神童”,在我国的台湾和港澳地区用“资优”,而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术界则用“超常”。之所以用“超常”是因为人的天赋都是相对而论的,也就是在比较中反映出来的。
人们经常会听到通过XX训练可以把常态儿童培养成超常儿童的说法,我也经常被人问及此事。在此我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:社会上所谓的“可以把任何儿童都培养成超常儿童”的说法,虽然愿望是美好的,但事实是不可能的,甚至是违背科学的。
通俗地讲,超常儿童是指那些明显优于普通儿童的那些儿童。从科学的界定看,超常儿童是指那些在心理的某个方面(比如智能方面)比该个体所在的同龄群体的平均成绩或表现高出两个标准差的个体。在统计学上,这些个体只占该群体的2.25%。
根据国内外的研究,尽管有测量工具的偏差或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,但超常儿童(gifted&talentedchildren)在儿童群体中的比例基本上只在1-3%之间。
训练可以对任何儿童都有影响,但国内外研究的结果表面,训练对超常儿童的影响更大。这就意味着,如果是有积极意义的训练,那么超常儿童从中获益比普通儿童更多;同样,如果是消极意义的训练,那么,超常儿童可能受到的伤害也更大。
但无论哪种训练,号称可以把常态儿童变成超常儿童的说法和做法都是荒谬的。当然,现实中,确实有些训练可以使超常儿童变成普通儿童,甚至变成问题儿童!
温馨提示
人们经常引用爱迪生的名言“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”。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实事,那就是,如果没有这百分之一的灵感,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可能白流。
话虽如此,即便天赋是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,但我们仍然有很多可以做的。我们可以改变环境的一些条件,使得外部的条件更有利于孩子那1%。不同孩子的认知能力有差异,同一个孩子的心理的不同方面,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也不完全一样。所以,我们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的时候,在为他们提供帮助的时候,要考虑这些特点,要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。所谓因材施教,其实在我看来是,就是要去发现孩子真正的需要,给他提供成长的机会和空间,提供相应的条件。现在有很多家长真心想帮助孩子,但因为没有帮到点上,结果就出了问题。
关于“早教”的三大提醒
多年来,教育一直是被很多人诟病的话题,可只要有孩子,我们就不能和轻松自在地和教育产生距离了。尤其是近来比较热的“早教”。
先要端出的一个观点是,早教≠早期教育。大家对教育的不满与职责当中存了一个固有认知——学校就是搞教育的,我的孩子教不好就是因为学校没有教育好。试问,我们怎么解释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呢?学校是一样的,环境条件是一样的,师资是一样,除去这些外在的、客观的环境所产生的一致性的影响,剩下的是不是就是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因素了呢?从这一点的分析推开,学校教育不能等同于教育的全部,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概念,幼儿园≠幼儿教育,早教≠早期教育。
越小的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越大,换句话说,教育机构的教育是铁路警察,一段一段的。而家庭当中的教育才是从始至终,伴随终生的。父母们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寄希望于任何一个机构,等同于只生不养,说得轻点,是有多傻多天真,说得重点,就是失职。
第二点,当我们说到机构的时候,一个行业需要有一个行业的规范,一个行业需要有一个行业的准入标准。目前,早教这个行业在我们国家的归属是不清晰的,在很多城市,早教机构的审批权属于工商部门,场地、设施、从业人员资质等等必要条件缺乏严格的监管和审核,准入门槛低,同时,因为没有标准,自然难以实现监管。而在国外,很多承担早教职能的机构属于社会公益组织,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。在鱼龙混杂的情形下,各个机构的资质和质量只能靠老百姓自己睁大慧眼了。
其三,望着那些眼花缭乱的课程,我要说的是,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方案或者课程是适合每个孩子的。尤其是国外的很多课程,是建立在独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,简单移植的后果是水土不服。况且,很多说起来打动人心的课程与理念,在国外很多也是非主流的、小众的。家长们则为这些所谓的国外先进高端课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。
说到底,真正的教育是一种高质量的互动。名校之名,名在大师。没有好的“人”,教育的积极影响力无从谈起,无以落地。
早教,这个让人纠结的话题。归根结底,是为人父母者理性的选择,以及愿意在多大程度上为了孩子所做的身体力行的付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