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又到了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每年到这个时候各行各业对于“去伪存真”的问题变得格外敏感。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早教理论,大浪淘沙,有多少真理还能剩下?又有哪些是专为博人眼球的噱头?今年搜狐母婴带大家一起揭密早教领域的“夸大命题”,与海内外知名教育家、心理学家一起,就社会上流行的早教噱头进行的剖析,我们至少可以少跟风、不盲从、多思考。
【本文专家支持】
洪兰:台湾著名教育家,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,脑科学家。台湾第一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,台湾教育部终身学习推展委员会委员。
吴敏兰:美国哈佛大学双语教育硕士,作家。现任台湾凯斯教学机构执行长(CEO)。小时候跟着外交官父亲游走各国,受过6个国家不同文化的洗礼,学过7种语言。现致力于推广英语绘本阅读。
尹文刚: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,博导。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,神经心理学专家。《最强大脑》天才雨人周玮的大脑测评专家,著名大脑可塑性研究专家。
施建农:中科院心理所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,博导。从事超常儿童教育、创新教育研究三十年,曾任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主席。
姚莉:高级教师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独立书评人,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“十五”优秀课题奖负责人,从事学前教研及管理工作近二十年。《让孩子不偏不倚地长大》作者。
【噱头1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从胎教开始?
关键词:胎教
全景展示
虽然胎教和早教是两回事,但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这个说法,仍催生了中国家长的急迫感,起跑线越提越早,甚至孩子们还没出生,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暗暗较量。今天说,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多听音乐,尤其是要听莫扎特,这样孩子就会变聪明;明天讲,怀孕3-9个月期间是胎儿脑细胞大量增殖和神经突触迅速发育的黄金时期,如果在此期间给予科学的胎教,能够促使胎儿大脑发育,激发孩子的潜能;甚至专门有一种胎教仪横空出世,很多人买了,把听筒放到孕妈肚子上跟孩子对话,说这是最早的胎教,可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。
消费者采访
消费者1:我怀孕时听人家说“在肚子里多听胎教音乐,生出来宝宝聪明、懂乐理;夜晚哭闹的时候放一放音乐,孩子就会安静,仿佛回到肚子里熟悉的环境一般”。就买了一台150块的心型胎教仪,每天音乐胎教1次。后来孩子出生了,哭的时候我再放那些音乐,完全没有效果!而且孩子现在三岁半了,唱歌还跑调。胎教仪这东西就是商家的噱头!
消费者2:我家赞成孕期进行胎教,我用过,在这方面可是没少花钱呢!一开始买的胎心音的,咚咚咚的,听多了会觉得烦躁,宝宝有的时候动的特别没有规律,弄得我也心慌,后来就就改胎教仪了。但通过胎教仪让肚子里的孩子听音乐,隔着羊水他能听清吗?我感觉每次我用这个东西,我家宝宝都在抗议呢。几百上千块钱的东西,估计也就是买个心里踏实吧?
专家解读
洪兰,台湾著名教育家,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,脑科学家。
洪兰:音乐最大的作用是愉悦孕妈妈心情
使用音乐来做开发胎儿智商目前证明是没有效的。而音乐主要是使孕妈妈的心情愉快,孕妇心情紧张的时候,就会产生压力荷尔蒙,压力荷尔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好,所以音乐能让孕妈妈放松心情,这一点是对的。
美国人做过研究,找了一批在1990年怀孕的母亲,来实验室测试她们的心情指数,等到2008年,孩子们长到18岁,再把这孩子找回来,看当时她母亲怀孕时候的心情,跟他18岁时的IQ是否有关联,结果是,母亲怀孕的时候,心情愉快,很快乐地接受这个生命的到来,这个孩子的IQ就要比平均水平高3-7个点。
其实,音乐胎教是日本人鼓吹出来的,有个日本人叫井深大,说,要是你的孩子想当翻译家,怀孕时就要赶快去学英文、法文;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做律师,妈妈就要学逻辑学;你需要让你孩子有美感,就要去补艺术……很难想象,如果一个孕妇这样背负着“不能输在起跑线”的压力,这样疲于奔命,孩子将来会有安全感,会聪明。
温馨提示
孕妈妈煞费苦心的胎教,只不过是白费力气。孩子在肚子里是泡在羊水里,当外界环境声音过于嘈杂,宝宝会烦躁不安引发胎动不规律。孕期与宝宝互动,本质上应该是爱的传递,而不是知识的灌输,胎儿能感知的,是母亲的喜怒哀乐。因此,妈妈们在孕期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。听听令人愉快的音乐,看看意境优雅的画册,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步,都可以起到让自己愉悦的效用,对孩子的脑发育有利,比肚子上绑一个音乐播放器更有益。